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欧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进出口贸易额超1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与欧盟进出口总值达8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创历史新高。2020年,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中欧双边贸易从1978年不足64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超8000亿美元,展现了中欧贸易较强的韧性和活力。中国的发展将为中欧合作带来更大空间,双方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原则,持续深化绿色、数字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
经济贸易合作基础坚实
法国香槟、德国巴伐利亚啤酒、西班牙帕尔玛火腿在中国日益受欢迎,赣南脐橙、五常大米、安吉白茶也越来越多进入欧洲家庭……借助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东风,中欧越来越多特色优质名品进入对方市场。
今年3月1日是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一周年。如今,中国已是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协定将使中欧双方对各类地理标志产品实施更好保护,这不仅是中欧经贸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一个重要进展。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总司长沃尔夫冈·布尔切尔表示,欧中双方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欧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协定高水平实施,在地理标志产品推介方面加强务实合作,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惠及双方企业和消费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不仅仅是农产品,中国对欧盟的防疫物资、新冠快速检测试剂等出口快速增长,为欧盟国家抗击疫情送来“及时雨”;中国制造的电脑、自行车等消费者急需的日用品也源源不断运抵欧洲。中欧经贸与投资保持在高水平,不仅惠及双方,还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作用。
中国欧盟商会去年发布《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表示,“中国市场的韧性为欧洲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提供了急需的庇护”,约一半受访的欧洲企业表示,他们在中国的利润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0%受访企业计划扩大在华业务,较前一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欧盟中国商会2021年发布的年度报告则显示,中国在欧企业业绩逆势增长。2020年,中企在欧盟创造营业额1503亿欧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2万个,向欧盟专利局申请专利1.3万件。中国企业优质技术输出以及本地化生产研发,支持了欧洲制造业升级。
在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看来,中国市场已成为许多欧洲跨国企业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同样,欧洲市场的机遇也吸引着广大中资企业。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徐海峰表示,在欧中资企业普遍认为,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数企业愿意维持在欧持续经营并进一步扩大在欧投资,中欧彼此仍互为重要发展机遇。
“中国和欧盟经济贸易合作基础坚实,企业间也存在良好的合作意愿。相信中国和欧盟将会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及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看好中欧经贸合作前景。
绿色发展合作不断深化
辽宁阜新市曾是一座煤电之城。如今,在阜新清河门区的关家屯,昔日的“煤海”不见了,屹立在道路两旁的风力发电机格外引人注目。阜新风顺新能源有限公司清河门区一期项目用上了丹麦风电生产商维斯塔斯生产的风机。去年6月,项目已经并网发电,预计正式投用后,年发电量将超过2900万千瓦时,大约可满足1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近900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
在亚欧大陆另一端,中国新能源汽车助力欧洲节能减排。近年来,先后有多个中国乘用车品牌生产商进入欧盟市场,为欧盟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也推动了欧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比亚迪欧洲分公司于1998年在荷兰鹿特丹成立。目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已在20多个欧洲国家的100多个城市运营,约占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20%的份额。
中欧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线,绿色合作正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的一个亮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欧都提出了积极的减排目标,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欧洲议会议员利迪娅·佩雷拉认为,中国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与欧盟都拥有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企业,且在产业上有很大互补性,广阔的新能源市场为中欧企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中欧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也保持着良好势头。2021年10月,欧盟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并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发行总额约2500亿欧元的绿色债券。与此同时,中国则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之一,存量居世界第二。“中欧等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可在全球绿色金融应对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全球可持续金融监管提供多边工具。”欧洲理事会前主席范龙佩认为,欧洲应加大和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去年11月,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召开年会,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这有助于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同时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
科技创新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航天员叶光富曾赴意大利撒丁岛开展训练,来自欧洲的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和马蒂亚斯·约瑟夫也曾在烟台近海参加海上救生训练。2021年11月,中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欧洲科技实力雄厚,很多中国企业选择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小米集团在法国和芬兰开设了两个研发中心,其在欧洲的第三个研发中心也在建设中。小米集团西欧区总经理欧文表示,中欧都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雄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充满活力的市场,也都有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中欧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和欧洲的发展,也会造福全世界。
欧盟在华企业也看中了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去年6月,法国泰雷兹在华合资公司上海电气泰雷兹与同济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智慧轨道交通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雷兹公司相关负责人贝杰鸿表示,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跨国公司加大在华科技研发力度、助力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更足。
在欧洲专利局局长安东尼奥·坎皮诺斯看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源地,对中欧科技合作充满信心,“中国涉及第四次工业革命领域的专利增长速度最快,欧洲的优势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中国与欧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拥有领先优势,科技创新合作潜力巨大”。
(本报布鲁塞尔3月3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31日 03 版)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